2024年12月23日 星期一
2024年12月23日 星期一

15位两会代表为“氢”发声:从技术突破到场景应用,国内氢能产业发展即将步入快车道

2021/3/17 15:56:035960

默认文件1615957249797.png


来源:氢云链 作者:Henry  氢云链分析师



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也是氢能产业发展的开局之年。处于重要拐点的中国氢能产业将如何描绘新阶段的发展方向与路径?分析两会代表提案内容是解读产业代表心声、国家政策趋势的重要窗口。

氢云链连续跟踪2019、2020年两会内容变化。2021年两会中与氢能产业代表关注重点有何变化?今天给大家带来15位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等代表最新氢能与燃料电池提案及建议。


image.png

在《关于加快推动氢能源多场景应用的提案》中,全国政协常委、全国工商联副主席、正泰集团董事长南存辉指出,氢能可以连接不同能源利用形式,如气、电、热等,并与电力系统形成协同互补,此外作为原材料还可以用于化工、冶金等诸多领域。我国氢气来源广泛,截至2019年,我国每年产氢约2200万吨,占世界氢产量的三分之一,是世界第一产氢大国。

南存辉同时表示,现阶段,我国商用氢气96%以上是从化石燃料中制取,制氢过程中会排放大量二氧化碳,被称为“灰氢”,且氢能的应用以就近消纳为主,多局限于传统化工生产领域。他认为,导致这一问题的根源,一是由于当前可再生能源电解制氢技术尚未大规模推广,真正洁净的“绿氢”产能较小;二是氢能储运技术不成熟,配套设施不完善,是限制氢能大规模发展和产业化的重要瓶颈。作为能源载体在分布式发电、大交通等领域的应用还比较缺乏。

为此,南存辉提出三条建议:首先要落实可再生能源补充发电的政策;其次,鼓励以氢燃料电池为核心的分布式能源网络建设;同时,发展氢燃料电池在大交通领域的应用。

image.png

汉马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刘汉如针对氢燃料电池发动机的发展提出3条建议:

一、将氢气内燃机纳入氢能发展战略。氢气发动机作为零二氧化碳排放技术是氢燃料电池非常好的补充技术,弥补了燃料电池一些不适用的应用场景。而氢气供给系统又完全与燃料电池相同,不增加额外的负担。氢气发动机的成本更低,热效率相当。

二、鼓励进行氢气发动机及车辆的研发,进行核心技术攻关。加快氢气发动机的研发,进行示范应用和推广,可以快速高效的实现零碳排放效果,成本更低。希望国家能够给予氢气发动机及车辆的研发给予财政和政策支持。

三、加强标准体系制定。氢气发动机的研发目前在国际上也是刚开始,应当尽快进行相关标准制定。

image.png

考虑到氢能产业技术含量高、链条长、投资量大,河北省人大代表,河北旭阳能源有限公司董事长王英其提出了政企合力助推氢能产业落地建议。

他表示政府和企业应该发挥各自优势,通过产业联盟、创新平台等形式联合攻关,推动氢能产业项目落地落实。

王英其代表建议,让氢能汽车更好地跑起来,各地政府部门应跨区域联合规划,统一布局、统一建设、统一推广,建立完善氢气储输网络,并出台针对性强的支持措施。企业在加快核心技术攻关的同时,要在降成本上下功夫,通过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努力降低氢能产品的制造和运行成本。

image.png

“全球能源行业正经历着以低碳化、无碳化、低污染为方向的‘第三次能源变革’,二氧化碳的回收与有效利用是当今世界的研究热点,更是加速我国实现碳中和的重中之重。”谈到低碳发展,全国人大代表、宝泰隆董事长焦云表示,利用我国西部地区、东北地区所富有的风、光、水等可再生资源优势,结合我国已经研制出成熟、可靠的二氧化碳捕捉、回收、有效利用实现工业化的高端技术,尤其是煤基化工碳中和技术,将大大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为我国进一步达到碳中和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焦云表示,宝泰隆当前正在开展由煤化工向新材料转型,推进石墨烯及中间相炭微球、针状焦等新材料产业项目,产品由传统煤化工向煤基清洁能源升级,推进实施稳定轻烃项目和芳烃项目。而在碳中和的领域,宝泰隆正在推进“碳氢共轨大循环战略”,利用专利技术带动局部地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进一步向绿色、高效、可循环煤基清洁能源升级。

image.png

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民建上海市委副主委、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旗下江南造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科技委主任胡可一带来了关于聚焦“碳中和”目标、推进航运能源转型顶层设计的提案,重点围绕航运业和造船业脱碳转型的顶层设计提出相关建议。 

胡可一建议,应在顶层规划中对液化天然气(LNG)替代燃料进行重点分析,将生物和合成甲烷燃料作为实现“碳中和”战略目标的过渡替代作用落实到实处。他提出,氨、氢能源未来可能成为主流的零碳排放船舶动力替代燃料,我国亟待重点布局推进氨、氢燃料发动机的研发、运行的安全性法规,以及氨、氢燃料的生产、运输、存储等技术等的发展,加强工业副氢利用的能源链建设。同时,最大限度整合行业内外的优势资源并开展合力攻关,在国际合作层面上吸收消化低碳和零碳技术并积极参与相关国际新标准、规范规则的制订,促进绿色船舶在行业和产业链层面以“内外双循环”的模式协同发展,共同助推绿色能源转型实现高质量发展。

image.png

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复旦大学教授丁光宏说,我国要稳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需加强对以氢能为载体的低碳绿色可再生能源体系建设。

丁光宏认为,绿色能源开发和转型能否成功,关键在于氢能技术能否突破。 我国开发氢能存在两个关键问题:一是制约大规模氢能应用的技术瓶颈没有解决,比如制氢方式、应用场景、运输距离和储运方式等。二是全国不同程度存在弃风、弃光、弃水现象,造成能源资源的巨大浪费,也增加了新能源发电的成本。

对于氢能发展面临的问题,丁光宏建议,以国家为主导,加强氢能基础研究的布局,在制氢、储氢和燃料电池等各个环节及关键核心技术领域启动多学科协同攻关,形成一批突破性成果,尽快缩小与日本、欧美的差距,并力争在一些关键领域实现超越。此外还应大力拓展氢能应用场景,建立市场化的氢能应用场景,以钢铁、化工和交通等大工业为主,尽快确立其碳达峰、碳中和的方法论和具体实施路径。

image.png

全国人大代表,华菱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曹志强指出要切实加快推进钢铁行业降低碳排放。

他建议,围绕全国和各省碳减排目标,因地制宜,提高天然气等清洁能源比例,加大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利用,发展氢能尤其是绿氢产业。集中力量攻克氢能冶金、绿氢制备、二氧化碳捕集和储存技术(CCS)的技术壁垒和成本壁垒,支持和引导钢铁企业积极推广和应用先进低碳技术,鼓励企业进行高能效转化工艺和装备的创新开发及应用,实现冶金工艺流程变革,改变煤炭对于钢铁生产的不可替代性,推动钢铁行业实现“碳中和”。

image.png

全国人大代表、东方电气风电有限公司研发中心主任工程师赵萍将成渝城市群也纳入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名单,用成渝独特的自然环境,完善燃料电池汽车对绿氢发展路径及应用环境适应性的验证。

赵萍表示“川渝是全国最大的水电开发基地,还有大量风电、光伏资源待开发,绿氢潜力巨大,工业副产氢、天然气等离子体裂解制氢等补充氢源丰富。”不仅如此,成渝城市群也基本掌握了除碳之外的七大燃料电池的关键材料、零部件核心技术。

同时,成渝城市群还聚集了200余家企业和科研院所,初步形成了覆盖燃料电池系统、检测认证、燃料电池整车等主要环节的完整产业集群,并实现产业化应用。“成渝城市群已累计投入燃料电池汽车280辆,应用规模西部第一、全国前列。”赵萍说,此外,成渝城市群还出台了包括产业规划、财政支持、水电解制氢支持、加氢站安全管理等相关政策30余项,用以支持燃料电池汽车发展。

image.png

全国人大代表、联泓新科董事长郑月明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就将目光聚焦到了高端新能源材料领域。郑月明表示,我国在该领域与国外先进水平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关键材料对外依存度较高,国产化率较低,因此建议从国家层面完善新能源产业的顶层设计和规划,加大相关政策的支持力度,以加快推进产业发展。

郑月明特别提到正处于大规模示范应用初期的中国氢燃料电池产业,“解决包括质子交换膜、膜电极、碳纸以及储氢材料等关键材料的‘卡脖子’问题,是突破该产业发展瓶颈的迫切要求。”

image.png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包信和指出,中国的氢能产业一直在发展。但是氢在自然界中并不存在,都是从一些化石能源或者是水中置换出来。所以迄今为止我们使用的大量的氢,包括国外,95%左右都是从化石能源当中来的。但是化石能源制氢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未来所谓的“绿氢”一定要从可再生能源中来,如果通过电解水制氢这条路能比较经济有效地走下去的话,氢源的问题就能得到比较好的解决,就能形成比较完善的氢能产业链。

包信和认为未来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的实现,包括可再生能源发展,最重要的当然是电,但是在能量转化以及二氧化碳处理和资源化利用过程中最为关键的就是氢。如何能够采用可再生能源,比较高效、便利地从水中获取氢,这是未来一个很大的发展方向。

image.png

全国人大代表、远景科技集团CEO 张雷认为实现“双碳”目标,一方面,推动能源清洁低碳安全高效利用,协同构建绿色自然生态、绿色产业体系、绿色能源消费、绿色生活方式。

当前,推进能源革命,技术成熟、空间巨大。统筹好“源、网、荷、储”,光伏、风电和储能将成为“新煤炭”,氢燃料和动力电池将成为“新石油”,智能物联网将成为“新电网”,克服新能源“靠天吃饭”的弱点,实现多能互补,建立零碳新能源体系。另一方面,持续推动零碳能源在交通、建筑、钢铁和化工等领域深度运用,构建零碳新能源体系。

image.png

全国人大代表、阳光电源董事长曹仁贤表示 “‘碳达峰、碳中和’是一个宏伟的计划,目标清晰,必将加快推动太阳能、风能等新能源产业的跨越式发展。同时,可再生能源比例的提高,对电力系统灵活调节能力将提出更高要求,储能和氢能产业也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曹仁贤表示,阳光电源仍将深度聚焦在清洁电力领域,纵深布局“光、风、储、电、氢”这一新能源行业主赛道,深化全球战略部署,聚焦重点、核心业务,坚持低成本创新战略,推动光风储电氢协同发展,持续扩大全球市场领先地位。

image.png

面对钢铁产量高企与行业产能扩张冲动时隐时现、生态环境约束越来越紧、资源对外依存度高、产业集中度低以及新一轮压减产能等问题交织,区域竞争和产业竞争将日趋白热化,钢铁行业格局必将深度调整。钢铁行业是国家第一批碳减排重点管控八大行业之一,钢铁行业碳交易市场启动在即。部分钢铁领军企业将争取成为全国钢铁行业率先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企业,发挥国有企业绿色低碳发展的示范引领作用。全国人大代表、山东钢铁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侯军建议启动新一轮“四增四减”行动,优化能源结构,发展低碳产业,积极跟踪氢冶金、碳捕集利用等低碳技术,降低碳排放强度。

image.png


钢铁企业必须加快做好行业低碳转型发展的顶层设计,提前谋划布局碳减排工作。全国人大代表、冀南钢铁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王树华提出五点建议:

一是进一步优化原料、工艺和能源结构,突破低碳工艺技术瓶颈,推动非化石能源尤其是氢能在钢铁行业的应用,同时促进能源结构和流程结构的低碳转型;二是优化完善产业布局。推进钢铁行业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科学化解过剩产能、压缩粗钢产量,推动钢铁全产业链、全供应链、全价值链跨入低碳发展新循环;三是借鉴国际国外经验,构建完善的钢铁行业碳排放管理标准体系加快碳排放管理标准制定修订,建立健全的钢铁行业碳排放管理标准体系;四是鼓励钢铁企业引入产品全生命周期绿色发展理念,大力推广绿色设计产品,引导下游产业用钢升级,促进优质、高强、长寿命、可循环的钢铁产品应用;五是推动绿色消费,以大城市新建公共建筑为重点,加快钢结构建筑推广应用。从自身实际出发,让低碳发展真正成为钢铁工业实现高质量发展、提高竞争力的重要引擎。


image.png

钢铁行业作为我国碳排放较大的行业之一,采取切实有力措施,推进碳减排工作,为国家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作出积极贡献,既是钢铁人必须履行的责任义务,也是钢铁行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全国政协委员、安钢集团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李利剑提出以下四点建议:

一是严格控制钢铁产量。从今年开始国家将强化降碳的刚性举措,将逐步建立以碳排放、污染物排放、能耗总量为依据的约束机制,以强有力的手段压减钢铁产量;二是绿色改造全面提速。“十四五”期间,钢企普遍面临碳减排和超低排放的双重任务,预计2025年底,全国80%钢企将完成超低排放改造。预计不久的将来,超低排放就会成为行业的准入门槛;三是促进融合共生发展。钢铁企业的城市固废消纳与能源转换两大功能将得到充分发挥;四是倒逼企业高质量发展。在工艺流程方面,以氢能冶炼为代表的新技术研发进度将按下“加速键”,废钢使用、短流程电炉冶炼在行业的占比可能会进一步提高。在集约发展方面,以超高温亚临界为代表的发电技术将大规模推广应用,余热余能利用效率也会大幅提升。在生产经营方面,产线的工艺升级、智能化改造会加快速度,最大限度提高生产效率,提高产品质量。



更多两会氢能专题报道:

重磅!氢能亮相“十四五”规划纲要草案

两会声音 l 上汽集团陈虹:建议加快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政策配套

两会 | 全国政协委员马永生:加快氢能产业发展 保障国家能源安全

两会氢心丨来看看代表们对氢能产业的建议

2021两会时间| 汇聚「氢」声音—— 碳达峰和碳中和

15位两会代表为“氢”发声:从技术突破到场景应用,国内氢能产业发展即将步入快车道

返回专题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