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23日 星期一
2024年12月23日 星期一

新能源抢占低碳经济高地

2019/10/16 13:57:062526

CDM在中国的起伏,充分说明低碳经济之路“道阻且长”。而在这轮世界经济的大转型中,发展新能源,尤其是可再生能源也是世界经济竞争的一个焦点。那么,在不掌握新能源核心技术的现实条件下,如何抢占低碳经济的制高点,又如何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一些传统制造企业已做出有益探索。 孚日股份,全球最大的毛巾生产企业,年销售收入达30亿元。孚日股份斥资近10亿元引进的薄膜光伏电池生产线设备已运抵山东高密,将于明年投产。12月中旬,中国证券报记者在现场看到,80多位外国技术人员与孚日员工一起正在进行紧张的调试。 上马光伏,当时就是想从劳动密集型产业中解脱出来,做一个能持续发展的产业。现在回头看,当时风险挺大的。”孚日股份董事长孙日贵 细细体味着当时的惊险一跃,“纺织行业依靠规模扩张、实现快速膨胀的增长方式已没法继续。公司已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毛巾企业了,若再通过扩大产能来实现增长,将会给未来的经营造成更大的困难。” 转型并不只是孚日股份。在传统制造业,尤其是劳动密集型的纺织业,许多企业都在做着类似的转型尝试。比如,杉杉股份、华芳纺织、维科精华正寻求在锂电池领域拓展,江苏阳光等公司涉足多晶硅生产等。 金融危机更是吹响了传统制造业转型的号角。孙日贵介绍,2008年初,公司陷入“订单荒”。“我最紧张的时候,再有五天,就有100台机器没活儿干,再过十天,就会有一个工厂没活儿干,一个工厂几千人,吃饭问题、安定问题怎么解决。我把所有的销售人员都撒到市场上去找订单,多小的单子都做,才熬过去。”这再次让孙日贵意识到,必须在家纺行业还可以养活现在2万名员工并提供足够现金流的时候,尽快孵化出新的产业。 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认为,当前中国面临内需缺乏和外部压力陡增的严峻形势,中国要实现经济结构调整,必须要启动一个绿色产业,拉动内需。如何做到既启动投资又不产生新的产能过剩?答案只有一个,即提升新能源产业比重,置换“两高一资”行业的生产能力,优化产业结构,实现产业升级。 但并不是投资了新能源的企业都能顺利实现转型,市场空间、技术路线、原材料这些方方面面的问题如不妥善解决,企业投资很可能血本无归。 对于技术、市场两头在外的光伏产业,如何避免“把能耗留在国内,把节能送到国外”的窘境,孙日贵也在苦苦思考。孚日股份通过参股拥有核心技术的德国Johanna公司,结成紧密的同盟关系,以继续分享Johanna公司薄膜技术上的新成果。孙日贵介绍,在项目的选择上,公司回避了资源紧张的多晶硅,选择了CIS薄膜技术,这一技术是第二代薄膜光伏技术中光电转换效率最高的产品,且稳定性好,不存在衰退现象。虽然使用稀有金属铟作为原材料,但薄膜电池仅有2微米左右,铟的使用极少,且我国拥有世界六成以上的储量,具有潜在发展优势。 在市场推广方面,孚日采用了合作方包销,同时允许孚日自建渠道利用自主品牌销售的策略。“在目前国内市场没有大规模启动的情况下,主要的市场仍旧是在欧洲,但我们看好国内未来的市场,只要国家出台合适的补贴政策,必然会撬动国内光伏市场”。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仍然是未来竞争的关键。孙日贵坦言:“在研发技术上,欧美主流的薄膜技术背后都有多所知名的实验室,我们难以做到这一点。目前,我们主要还是通过合作,学习、借鉴对方成果,在对方的工艺流程上进行改进,提高转化率。” 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新能源专家称,发达国家都在抢占新能源技术的制高点,比如美国的优势技术在于生物质能,欧洲则在光伏制造业上领先。目前,中国没有提出明确的新能源发展路线。国家对水电、生物质能、风能、太阳能、地热、潮汐、沼气都提出了具体的装机目标,新能源发展还是以投资为导向,而不是以技术为导向,这不利于自身核心技术的研发。 一些企业也是追捧概念,投资混乱。据Wind统计显示,截至12月17日,在与低碳概念相关的233家上市公司中,有41家公司年内公布再融资计划,除2家公司已经决定停止实施外,有34家公司准备定向增发,1家公司公开增发,4家公司打算配股,预计募集资金总额约650亿元。 李稻葵认为,要完成抢占低碳经济战略制高点的历史使命,掌握核心技术,必须从今天就开始行动,企业要加大研发投入,政府要改革科技投入机制和高校研究培养机制,加大财政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促进新技术的产业化和中小企业的快速孵化。

国际气候组织中国区总裁吴昌华表示,当今中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已迫在眉睫,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都有发展低碳经济的内生性需求。在传统工业方面,我们很难超越发达国家发展了一百年建立起来的优势,但在新能源方面中国具有“弯道超车”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