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1月16日 星期四
2025年01月16日 星期四

燃料电池汽车产业链发展可期

2019/10/16 12:32:591951

 一度放弃氢燃料电池汽车的车企和科技企业的巨头们,近来好像又纷纷寻找氢燃料电池汽车这一“旧爱”了。这让人不禁问,喧嚣一时的的氢燃料电池汽车会重获新生吗?还是依然只是看起来很美?

  据外媒消息,氢燃料电池厂商Plug近日宣布,亚马逊已经获得该公司最多23%股份的收购权,同时该公司将为这家在线零售巨头的仓库铲车供应燃料电池。

  据悉,亚马逊与Plug的协议有可能重新点燃市场对燃料电池厂商的兴趣,其中包括Ballard Power Systems和Hydrogenics Corp,消息当日两家公司股价均上涨约6%。

  氢燃料电池汽车从最初的广泛看好到失去资本支持,再到巨头们又纷纷开始吃上“回头草”。这究竟意味着什么?这个长时间名存实亡的新能源汽车的未来市场会怎么发展?中国市场在此占据怎样的位置?

  万千宠爱被冷藏 氢燃料电池车命运一波三折

  在回答上述问题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下什么事氢燃料电池汽车?它和纯电动汽车,其实都是电动汽车,区别在于纯电动汽车是直接向电池里充电,而氢燃料电池汽车是给汽车加氢,通过氢氧离子的化学反应“现场发电”。

  更重要的是,氢燃料电池车的安全性能够得到保证。比如,储氢瓶为开放式布设,不会形成密闭空间,氢气泄露的话也可以及时疏散。此外,氢燃料汽车和化石燃料一样添加快速,而且比纯电动汽车跑得远。

  也正因为这些优势,燃料电池汽车曾一度成为了资本的宠儿,当时业界预计这种技术将获得电动汽车和铲车的广泛采用。

  只不过从1994年第一辆燃料电池汽车(奔驰NECARI)的诞生开始,氢燃料电池汽车的制造成本一直居高不下,并受基础设施的限制。该技术未能取得大规模发展,从而失去投资者的支持,最后被“打入冷宫”。

  2014年12月,在众多的质疑声中,丰田Mirai在日本上市,售价为723.6万日元(约折合人民币37万元),相比十年前100万元美元的成本,如此飞跃性的进展,让人们再次看到了燃料电池汽车的未来。

  尽管如此,直到2016年初,思迈汽车信息咨询公司的一份研究仍然显示,氢燃料电池汽车(FCV)在与传统的燃料汽车与电动汽车的竞争中优势不大,预计到2027年,FCV在车市中的占有率甚至不到0.1%,并据此推断,氢燃料电池车难以普及。

  被打入冷宫的燃料汽车 缘何重获市场关注

  只不过这一切到了2017年似乎有了改观。各家车企都在为燃料电池汽车领域的领先地位摩拳擦掌。

  现代汽车宣布,计划于2018年平昌冬奥会期间,推出一款全新的氢燃料电池SUV。

  现代与丰田、本田、宝马、戴勒姆、林德、壳牌、道达尔等13家汽车制造商和石油能源公司一道成立了氢能源委员会,计划在5年内联合出资107亿美元用于氢能源相关产品的研发。

  美国尼古拉汽车公司宣称,计划建造364座加氢站,覆盖美国和加拿大,2018年开工。

  北汽福田的60辆8米氢燃料电池客车将以团体班车的形式5月份在北京上路,2017年计划全国推广500辆以上。同时表示,氢燃料电池客车产品已具备商业化规模推广的条件。

  宝马透露氢燃料汽车将在2021年上市销售。

  不仅如此,政府也在大力发展氢燃料汽车,并积极推动配套设施的建设。此前,韩国政府曾表示将在国内新增100个加氢站。今年2月,韩国国内成立了专门的委员会,计划提出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案,推动燃料电池汽车的部署。日本东京正致力于在2020年的奥运会之前创建“氢能社会”,普及氢能燃料电池。

  国外专业网站发布的第9期全球加氢站统计报告显示,2016年全球新增92座加氢站,创增长数新高。截止到2017年1月,全球正在运营的加氢站达到274座,其中有4座是2017年初开放。

  或许正是这些配套设施的逐渐丰富,以及技术的发展,燃料电池的造价也在大幅下降,行驶的里程大幅提升,让巨头们再次关注到这一领域。

  Plug CEO安迪·马什在采访中表示,亚马逊将在今年为旗下11座仓库的铲车配备氢燃料电池,从而提高铲车的工作时间并加快充电速度。根据协议,亚马逊今年将采购7000万美元的燃料电池,并很有可能在明年翻倍。

  中国市场受期待 或能加快市场化节奏

  氢燃料电池技术在中国也取得了巨大的突破,今年1月,我国自主研制的首架有人驾驶氢燃料电池试验机在沈阳试飞成功。飞机飞行高度320米,全程零污染排放。据媒体报道,我国成为继美、德之后第三个拥有该技术的国家。

  但是,当前大多数中国车企将主攻方向集中在纯电动上,一些企业在燃料电池上有不同程度的研发储备,仍无法与日韩企业相提并论。国内产业链在燃料电池关键技术上也与国际巨头存在大的差距。

  好在,我国对燃料电池汽车的政策导向明确。与此同时,业界也看好中国市场,并认为中国市场强大的驱动力不仅能带动全球电动车发展的步伐,假如能在燃料电池汽车上多出一点力,将会加快燃料电池汽车领域市场化的节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