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23日 星期一
2024年12月23日 星期一

引领低碳“微氢科技”艰难破茧

2019/10/16 9:37:022204

微氢喷射节能降排装置进入规模化生产阶段 近日,武汉光谷的武大科技园,武汉微氢科技有限公司研制的内燃机微氢喷射节能降排装置,得到用户正式认可。武汉公交集团决定,向微氢科技批量订购内燃机微氢喷射节能降排装置。 湖北省高新技术发展促进中心副主任郭华介绍,这意味着该项成果开始走向产业化阶段。 此前,在今年2月至6月,武汉公交公司553、588、563等线路试用这种新型装置。跟踪检测表明,燃油平均节约10%左右,降低尾气排放50%以上。 一项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市场,要经过小试、中试、规模化三个阶段。许多科技成果由于难以跨越后两个阶段,有的在实验室里夭折,有的在孵化器内长年徘徊。“微氢喷射”从构想到产业化,走过了五年时间,堪称“艰难破茧”。 创业从年近古稀开始 “老人家,我们能问一下您今年高寿吗?” “76岁。” 9月上旬,无论是在武汉“光谷创业人物”评选现场,还是在苏州市举办的“创新中国”决赛中,满头银发的黄戊朴总是吸引全场目光,成为新闻焦点。 人们评价:作为创业参赛当中年龄最大的一员,他为80、90后的创业者树立了榜样;在低碳经济成为社会热点的时代,他的发明为节能减排提供了一条重要的解决途径。 黄戊朴高工是机械动力学专家,系武汉长飞光纤光缆有限公司创始人之一。2005年8月,他70岁。偶然的一个机会,他从科技部网站上获悉,加拿大氢能公司(CHEC)研发的氢燃料喷射系统,能增加卡车发动机功率5-15%,提高柴油机燃烧率10-30%。在加拿大每辆卡车每月可节省500-3000加元,提前达到美国环境保护署2007年颗粒排放标准。“如果将这项技术在中国推广开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该有多大呀!” 他马上动手实验。最初的电解实验是在家中进行的:他用一根塑料管将两只水杯连接起来,在其中一只水杯中插入电极。电极通电后,他在另一只水杯中点火发现,水杯发生了爆炸。尽管水杯爆炸差一点将他炸伤,但黄老欣喜若狂:因为这说明通过电解水产生氢气可提高燃烧效率。 经过多次试验,2005年9月,他终于研制出国内第一套微氢喷射模型。 技术找到了“识货的人” 从模型变成产品,还需要做大量试验,特别需要在汽车上做测试。仅靠黄老的退休金,要进行一系列的试验和测试,经费远远不够。 他以前在长飞公司的同事李湧正在寻找投资项目,从黄老的亲戚处听说此事后,李湧意识到这是一个很有前景的环保项目,他马上找到黄老,表示愿意出资,共同开发这一新产品。 2007年8月,双方决定建立一家公司。其中,李湧出资占股70%;黄戊朴出技术持股30%。 在创新过程中,微氢科技经历了多重困难。 2007年底,当第一套内燃机微氢喷射节能减排装置问世时,几乎无人相信它的功能。为了摸出相关数据,李湧首先花两万多元买来一辆二手吉普车做试验,发现可节油20%。 2008年初,李湧购买了一台1999年上牌、行程60万公里的依维柯16座柴油客车做试验。经驾车反复检验,对装置的节能减排效果确定无疑。 2008年12月,李湧开着这台依维柯客车,前往国家汽车质量监督检验中心(襄樊)基地测试。基地有关负责人告诉他:最近几年,基地接触的节能技术有100多种,经测试,没有一个装置节能效果超过5%,均没有推广价值。“我们很忙,希望你们不要凑热闹。”经反复游说,基地才肯检测。检测后,东风技术中心工作人员大吃一惊:依维柯客车提高燃油效率22%,燃油里程数增益28%,尾气排放减少40%,值得推广应用——小试终于取得成功! 敲开市场大门 拿着东风技术中心的检测报告,李湧去找武汉公交部门。 一开始,公交部门也不愿意接收。公交公司有关负责人说:类似的节能装置产品很多,多数试用效果与单车测试相差较远;有的试用效果虽还不错,但到下订单时,送来试制产品的公司却不见了。 “我送四套给你们试用,不要一分钱。”李湧拿出“杀手锏”,2009年7月,武汉公交四公司同意在553路公交的四台车上试用。 当年9月3日,全国公交理事会在武汉明珠豪生酒店召开。会议上,武汉公交集团将一台安装了微氢喷射装置的公交车开到现场,经现场检测,该车尾气的烟度K值为0.23,比未装这种装置的公交车平均下降50%以上。这意味着,推广这项技术后,公交车的“黑尾巴”可以基本截掉。 武汉公交集团据此决定,订购300台,进行中等规模的试验。 经过半年多的中试,微氢喷射节能降排装置用事实证实了它的功效,也借此敲开了武汉公交市场的大门。 据专家介绍,除了公交,微氢喷射节能降排装置还可应用于重卡,客运车,出租车等。这个装置的全国市场容量是200多亿元。 打开“转化之门” 湖北省在高新技术领域的研究成果数居全国前列,但许多科技成果难以转化为产业和财富。 在低碳经济领域,这种情况同样普遍。由于从事节能减排产品研发的基本上是小型民营企业,资金实力薄弱,而产品中试阶段需要大量资金。创新企业往往挺不到接到大批订单的那一天,就因资金短缺而中途夭折。 成果的转化,首先离不开科研人员意识的转变。 湖北省有许多科技成果,但由于成果持有人不愿意与资本联姻,执意在小作坊中小打小闹,结果难以产业化。微氢科技之所以能够走到产业化的这一天,黄戊朴的市场意识功不可没。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对于30%的技术入股比例,黄戊朴表示,“在将样机变成产品的过程中,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投资者承担着血本无归的风险。在产品走向市场的过程中,还需要大量的运作。为了吸引各种资源聚集,早日将成果推向社会,我的占股比例可以更低。” 成果的转化,离不开企业家的韧性。 李湧告诉记者,最近三年,微氢一直在“烧钱”。在小试阶段,公司只有20来人,一个月10来万元就可维持;到了中试阶段,公司员工到了60多人,每个月费用需要40多万。如果还接不到订单,公司就很难生存下去。然而李湧坚持住了,“微氢”终于坚持到了产业化阶段。 除了技术和管理,科技成果的转化更需要风险投资的介入。据了解,目前前往“微氢”的“风投”不少,但都停留在咨询洽谈阶段。我们期盼,“风投”们大胆投入,给“微氢”插上“天使的翅膀”,让它飞向更广阔的市场。